查看原文
其他

只知道《梦华录》?成都早有茶百戏

锦观新闻客户端 锦观新闻 2022-07-22




最近要说很火的剧,那一定是《梦华录》。它除了是一部古装偶像剧以外,剧中宋人的饮茶文化可谓是为剧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赵盼儿和茶汤巷老板斗茶的那个桥段堪称是剧中一绝,实属名场面。


《梦华录》剧照


虽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茶百戏的出现可谓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也由此,茶百戏闯入了更多观众的视野。

白云满碗花徘徊。骤雨松声入鼎来,

唐代

刘禹锡

西山兰若试茶歌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观众被剧中清水点茶的技艺惊艳,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疑问:什么是茶百戏?赵盼儿茶中画面出现的幻变特效是否合成?茶百戏是否就是当代的咖啡拉花?剧中茶百戏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现实依据?担任《梦华录》点茶、茶百戏专业指导的非遗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和国家一级茶艺技师范芸溪接受了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的采访。



01

什么是茶百戏?

          

茶百戏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技艺又称分茶、水丹青。据北宋陶谷《荈茗录》中古籍记载:“茶百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这里面就明确记载了茶百戏的方法是“下汤运匕”,文中的“匕”指茶匙,而文中的“汤”指煮沸的水或热水,表明茶百戏是用注汤或茶匙加水作画的方法。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章志峰制作的茶百戏图



有人认为茶百戏就是各种随意玩法。其实汉代就有关于“百戏”的概念,是各种民间技艺的总称,并非特指某一种技艺。而宋代的“茶百戏”是特定的专业名词,是特指用清水在茶汤上作画的艺术。

《梦华录》茶百戏剧照 


茶百戏将茶由品饮上升为艺术,是认知宋文化重要窗口,是中国茶文化做到鼎盛时期的产物,反映的是宋人高雅的艺术情操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章志峰说:“古装电视剧《梦华录》,为了让现代人更好地认知宋文化,加了宋代点茶的亮点——茶百戏,不仅使剧情更为丰富多彩,更能看出其文化深度。”



02

抢救性恢复技艺,

茶百戏差点失传。



茶百戏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用清水作画的艺术方式。源于唐朝,到了宋朝发展到顶峰,成为文人之间推崇的一种文化活动。虽然一时盛行,但到明朝之后,由于制作茶饼劳力伤财,大家改喝散茶,这项国民级活动也就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直到1983年,章志峰在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就读,从史料中了解到茶百戏,便开启了对茶百戏的探索之旅。


章志峰正在再现茶百戏


为了揭示茶百戏用清水作画的奥秘,章志峰说:“自1983年在古籍中了解茶百戏到恢复传承我用了39年”。

那时翻遍古籍资料,为的就是收集点茶和茶百戏相关的原料、工具、方法;到1997、2004年又两度赴日探寻点茶法;2005年通过点茶和茶百戏的恢复实验终于在2009年以研膏茶为原料,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出图案,用科学实践验证了茶百戏这一文化的真实存在。章志峰用“抢救性恢复”描述了当时对茶百戏技艺的复原。


03

“小把戏”蕴藏大智慧

国风千年,茶百戏不是咖啡拉花



茶百戏的流程复杂繁多,不仅对制作人的画功有要求,还考验其点茶的基本功。从一块饼茶开始,要经过炙茶、碾茶、候汤、注汤、击拂(搅拌出绵密持久的泡沫,也称茶汤悬浮液)、分茶(茶匙加水或汤瓶注汤使茶汤幻变图案)。


点击视频观看茶百戏演示过程↑


章志峰把这一过程比作绘画,搅拌茶水出现细腻泡沫相当于研墨,用清水在茶上作画相当于勾勒,作画必须一次性在几分钟内完成,由于“画纸”材质特殊,具有流动性,茶汤上的画面最多可维持15分钟,“点茶和茶百戏不只是打泡沫和作画,其中蕴含更多的古人智慧,展现了‘和敬清美’的精神世界,是宋人休闲娱乐、待客访友、庆典活动、抒发情感、修身养心、表现艺术才能的重要手段。”



“茶百戏用清水作画,与咖啡拉花方法完全不同,难度大。”章志峰提到,茶百戏艺术灵魂为清水幻变图案。当无色清水加到茶汤悬浮液会变成白色图案,古人称幻变。图案为透明清水在茶汤上幻变(白色)形成,有一个变色过程,不同于一般绘画用颜色涂抹画画,没有变色效果。茶百戏可以在同一茶汤上作画多次,形成不同图案。而咖啡拉花、茶膏在白色茶面画画都是用颜色涂画,不具备茶百戏幻变图案这一核心特征。

04

巴蜀,中国茶业的摇篮

成都,茶百戏原材料生产的大后方



自古,巴蜀就是中国茶业的摇篮。清代顾炎武先生所著的《日知录》便提到:“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叶史上的突出地位,西汉成帝时王褒的《僮约》记载“烹茶尽具”及“武阳买茶”,这说明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中国茶叶的消费中心,也可以看出这里还是较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发展到宋代,茶百戏成了当时文人们的主要斗茶活动。当时留放在四川的苏轼,更是不吝笔墨对点茶技术高度赞扬。“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其对茶历史和茶艺术的研究,留存下来的就有200余首茶诵诗。


成都茶文化底蕴深厚,是进行茶树种植、茶叶制作、茶事服务较早的地方。成都人好喝茶的习惯一直没有变,也正是因为如此,在2010年范芸溪从外地工作辗转到成都,接触到茶文化并扎根在这个行业,一做就是12年。范芸溪说道:“2010年的时候,成都市区600平方米的茶楼已经达到2万多家,足以见得整个茶市都是比较兴盛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正所谓人如茶,茶如人,范芸溪喜欢上茶也是缘起非常。

点击视频观看范芸溪采访

她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有关茶豪的小插曲。那时正值新茶上市,四月的暖阳打在窗边的茶水里,泛起了一点点细小的漂浮物,但此景被客人认为茶不干净,换了无数杯之后范芸溪也觉得有点蹊跷,便向专业人士询问缘由,结果发现是自己对茶的不了解,犯了一个“误把茶豪当灰尘”的错误。也正因为如此范芸溪便开始刻苦钻研每一款茶。

直到2016年,范芸溪师从于章志峰老师,还原宋代点茶与茶百戏技艺,并把这一非遗传承加进了自己的茶文化推广里。其中在成都清源社区举行的一场宋式茶会雅集沉浸式体验,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传承茶百戏技艺才刚刚开始,范芸溪说道:“成都其实是茶百戏里蒸青团茶一个比较早的生产基地,自唐代至清代,成都一直都是一个上贡好茶的地方。茶百戏是茶文化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个印记,是宋朝文化繁荣的具体体现,也希望自己能够传承发扬下去。”


05

成都人乐观包容,

茶百戏发展空间大



“包容”是范芸溪对成都茶的一个经典概括。“没有任何一种茶是成都人会拒绝的,云南只喝普洱,福建只喝福建茶,但成都是一个特别包容的地方,它虽然是一个非常大的产茶区,六大茶类和各个地区的茶在成都爱茶者眼里他们都喜欢去接纳它去品饮它,和成都人的包容性格一样,用热情欢迎每一个来成都的人。”用《梦华录》里的一句话就是:无论是身在钱塘山畔还是身在御茶园,只要茶香凝香悠远,便自然会有赏茶之人。


说到传统茶文化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接受,范芸溪认为一定要有文化自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创新地去把茶年轻化,提高大家对茶的认知度。其中就包括亲子茶艺、少儿茶艺以及调饮茶的碰撞等不同的形式来展现茶文化的精髓。教孩子们如何认识茶,怎么懂得去喝一杯茶?茶与其他食材的结合,红茶与奶、白茶与雪梨会碰撞出怎样的效果。在成都,现在很多茶文化兴趣课已经进入到了中小学,娇子小学和树德中学都有开相关的定制课程。

点击视频观看章志峰采访

增进文化认同,才能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不仅是教育出来的,更是交往出来的。章志峰对此更是深有感触,现在整个国家提高了对茶文化的认同,特别是茶百戏的运用空间会越来越大。《梦华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茶百戏虽然代表的是宋代文人的高雅艺术,但置于现在,由于茶百戏融合性强、互动性强、渗透性强,茶汤表现图案可以融入各个行业中去,便可以提高人们的参与性。它赏心悦目的艺术特性,其中的意境美和创造美会持续散发魅力,从而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很好的社会现实意义。





锦观新闻网友

专属福利

锦娘子喊你来饮茶!


挂画之道插花之趣

焚香之雅

点茶之妙


2022年7月3日下午,《梦华录》点茶、茶百戏专业指导章志峰学生——范芸溪女士现场重现非遗经典“茶百戏”。


同款茶器

同款茶饼

同款茶粉


《梦华录》同款茶艺给你安排,喜茶爱茶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


报名方式:关注成都日报锦观微信,点亮右下角“赞”“在看”,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随机选取20位读者,参与这次宋韵点茶雅集,梦寻风雅,沉浸式体验宋式生活。





END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文 案 李怀英 于谭阳

视 频 于谭阳 李怀英

活动策划 于谭阳 李怀英

编 辑 李怀英 

校 对 于谭阳

审核 张魁勇 庄伟伟 饶竹舟 单正华

监 制 吴东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